吾何以为师?

期次:第251期    作者:□ 孙伟卿   查看:31


  ▲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教授领衔打造“史上最强班主任” 摄影:张炜


  懵懵懂懂、惴惴不安,我从一名博士研究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。为何懵懵懂懂?因为我尚不能清楚地回答,从一名学生向一名教师的转变,究竟意味着什么;又为何惴惴不安?因为我不清楚以我既往所学,是否能够站稳讲台。每每思虑至此,心中不免忐忑,以至夜不能寐,我不禁自问:吾何以为师?
  “青椒”,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别称,“青椒”,自然是青涩的、懵懂的,带着“吾何以为师”的困惑,我循着前辈的脚印走上了三尺讲台,踏出了站稳讲台的第一步。
  我梦想成为一名好老师,但我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。在我迷茫的时候,我看到了一句曾对乔布斯产生深远影响的话,“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,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。”于是我便想,如果我把每一次上课都当作自己教师生涯的最后一课,那么有一天,我是否会发现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了呢?抱着这种“最后一课”的心态,我开始备课、开始走上讲台、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。但是我发现,无论我如何精心地准备,我的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不完美。这些“不完美”无疑是令人遗憾的,同时却也是令人兴奋的,因为它们提醒着我:我可以做得更好。我也因此常常反思:我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引申,做到触类旁通?我又应该如何活跃课堂氛围,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?在一次次的反思中,我似乎对“吾何以为师”这一问题,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。我认为,要成为一名好老师,必须成为一个“慈善家”、一个“艺术家”、一个“胆小鬼”。
  首先,我要做一个“慈善家”,做到富有而又乐于奉献。教育界曾经流行一句话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老师要有一桶水”,讲的是老师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,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、深入浅出。但是,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迅速更新的信息时代,老师光有一桶“陈年老水”是不够的。装满“一桶水”固然重要,做到“常流水”却是更加难能可贵,只有随时给自己“添水”、“换水”,才能使自己成为一桶“活水”。“桶”中的“水”常换常新,“桶”中的“心”乐于奉献,那我便可以成为一个知识传播领域的“慈善家”。
  其次,我要做一个“艺术家”,精于专业、善于表现。我直到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才知道,“学习知识”和“传授知识”是两码事,学得好不一定教得好。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,如何做到一个不掉队;面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点,如何使其变得生动有趣;面对新兴的教学模式,如何善加利用。这些问题,都对新时代下的“青椒”们提出了新的挑战,要求我们合理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和方式,因材施教。我想,所谓“教学有法、教无定法、贵在得法”,大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。
  最后,我要做一个“胆小鬼”,怀着对学生的敬畏、对职业的敬畏,乃至对生命的敬畏,恪尽职守,笃学尚行,践行“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”之根本。只有怀着这份敬畏之心,教师才能尊重学生、主动服务学生;只有怀着这样一份敬畏之心,教师才能将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,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;也只有怀着这样一份敬畏之心,在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,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无为和懈怠而感到羞愧。
  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,就是选择了责任、选择了奉献。“青椒之问”仍萦绕于心头。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、一个教育艺术的探索者、一个真理的守护者,这是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。于是乎,我心目中一名好教师的形象便也渐渐清晰起来,“博学而不穷,笃行而不倦,多思而慎行”。也许,这也便是教师的使命,教师的———“魂”。